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美俄元首将会晤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美俄元首将会晤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普京和特朗普会晤是否表明美俄关系走向正常化?
现在的问题是,美俄,特朗普和普京谈的热呼,可是美俄的国家许多人不支持,而且持反对甚至抵抗的态度。不过,你想想,一名前克格勃高官与美国人称兄道弟,确实让爱面子的美国人恼火。于是,俄罗斯总统普京前脚刚离开特朗普怀抱,后脚美国的议员便要将特朗普踢进垃圾桶里。
特朗普会晤普京后,美俄关系会有转变吗?
本来人们仅仅知道美国国内有个“通俄门”调查,对于特朗普到底是否通俄还是认为可能性不大,这仅仅是美国国内政党政治斗争的手段需要。谁知道经过特朗普和普京的赫尔辛基会谈,以及看到在整个会谈过程中特朗普的所有言行表现,可能都会不得不相信特朗普与俄罗斯有通俄的嫌疑,特朗普与普京肯定有着不一般的关系。
特朗普在记者会上讲话里外不分,没有原则立场胳膊往外拐,当面极力肯定普京的说辞。反过来否定指责,美国自己的所有情报部门的做法是错误的,从而激怒了整个美国社会。特朗普的行为,在美国掀起了轩然大波,几乎是国会共和与民主两党大多数议员,纷纷共同指责特朗普的不耻行为,前中情局局长布伦南甚至直斥特朗普的言行属于叛国行为。
整个美国社会,从国会到媒体都对特朗普无原则,不顾身份迎合讨好普京,贬低本国情报机构以及攻击盟友的行为,感到不能理解。对这次的欧洲之行特朗普对待盟友恶语相向,指手画脚,而反过来对普京却是温顺如猫。尤其使国会和媒体感到愤怒的是,美俄关系多年的恶化,特朗普称完全是美国的责任,是华盛顿前几任总统“多年的愚蠢”决定所造成的。
而美国政坛主流建制派一贯认为俄罗斯是一个邪恶国家,美国面对俄罗斯的交往必须要保持原则。 可以看出这次特朗普与普京的赫尔辛基会谈,尽管特朗普本人有修好改善与俄罗斯关系的强烈愿望,也不管特朗普是真通俄还是假通俄,但是肯定得不到美国国内强烈的反俄环境所容许。 毋庸置疑,美俄关系不会由于这次首脑会谈出现大的改善,其原因虽然十分复杂,但是总的原因美国与俄罗斯交恶太久。冰冻三尺,美俄双方根本没有互信。
特朗普的剃头挑子一头热,解决不了问题。特朗普回到国内之后,将会受到更多的质疑和限制。 美国社会对于特朗普不顾一切的要改善与俄罗斯的关系,表示疑问和无法理解。美国主流建制派认为在比如克里米亚等原则问题上,是决不能向俄罗斯让步的。
特朗普的这一次美俄首脑会谈最大的成果,就是实现了一次双方正式会谈,对以后的美俄关系改善助推作用不大。特朗普在众目睽睽的记者会上指责本国情报部门,反而称赞普京关于俄罗斯没有干扰美大选的解释有道理。为此特朗普在回国的飞机上还继续在为自己辩护,称自己决定与普京会谈,是从“大的政治”考虑。
但是特朗普7月17日回到美国,面对汹涌而来的指责声感到情况不对,马上就推翻了在赫尔辛基记者会的胡乱发言。改口承认俄罗斯干扰了美国2016年总统大选,并且声称“我完全相信且支持美国伟大的情报机构,我一直都是这样”。如此没有节操的自己打自己嘴巴的特朗普,又一次出尔反尔,言而无信。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特朗普肯定会再次失去了对俄关系主导权,可以预见,美俄关系不会因为这次首脑会谈有大的改变。
单凭特朗普仅在“特普会”上发个对“通俄门”调查的牢骚就被全美国政坛口诛笔伐来看,美国政坛建制派反俄的根本倾向没有转变,美俄关系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动,仍会维持目前较为恶劣的情势。
自克里米亚、伊核协议、叙利亚、北约东扩等问题发生以来,美俄关系处于近十几年来的低谷,为了缓和继续恶化的美俄关系,特朗普才决定在芬兰赫尔辛基同普京进行单边长时间的磋商。从会谈时间和事后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中可以看出,双方确实出现了缓和的迹象,加深了个人关系,但相关具体问题仍存在分歧。
美俄关系的“症结”主要有两点:
症结之一是美国的“单边与霸权主义”同俄罗斯推动“多边与多极主义”的矛盾。自冷战开始以来,美国就一直凭借自身综合国力存在以维护自由世界为基础进行干涉别国内政的霸权主义行为。而由于小布什时期美国过于干涉导致国内赤字率上升,再加之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美国发展陷入停滞。这就导致民粹主义特朗普上台后,为维持美国现行地位而采取旨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单边主义行为。
而普京上台后俄罗斯综合国力得到增强,在地区事务上扩大影响力并奉行多边外交。除了以往欧洲传统外交领域,还拓展了东亚、南亚、中东等新兴地区领域的外交关系。在多边外交基础上,普京开始推动倡导多极主义,强调在维持自身利益的基础上参与或组织主要经济体介入的国际事务,反对一家独大。所以这就同美国的理念大相径庭,也决定了美国同俄罗斯不会有根本性的相向而行。
症结之二是美国传统政治精英基于冷战思维和霸权主义的对俄态度问题。自冷战初期的麦卡锡主义以来,美国传统政治精英始终在冷战时期采取对苏敌视的态度,假前苏联之手维护自身自由世界捍卫者的地位,而冷战期间阴云密布的核威胁同样也给美国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前苏联/俄罗斯就此被定性为足以撼动美国的国家。冷战结束后世界性政治危机也随之烟消云散,美国尽管一超独霸,但丧失战略竞争对手以维持自身捍卫者的合理性,所以美国传统政治精英重新审视潜在竞争对手,作为前苏联主体的俄罗斯映入眼帘。
自普京上台后,尽管在早期美俄关系达到新高度,但美国传统政治精英的敌视始终存在,并且通过格鲁吉亚和波罗的海三国的北约东扩进一步压缩俄罗斯生存空间。而在奥巴马时期,反俄似乎成为了政客们的一项每日必备政治上的任务。正是这种冷战思维在美国政坛的长期存在,导致了美国对俄关系的始终淡漠化。而政客们控制的舆论媒体,更是成为反俄思想宣传的急先锋。
所以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特朗普仅仅发个牢骚就被整个美国骂得够呛,以至于一项态度强硬的特朗普不得不专门召开发布会进行澄清。
所以基于这两个问题,即便总统有心促和,但无奈政坛不给力。而且共和党目前面临中期选举的竞争,不能太过于在对俄问题上失去民意。再加上克里米亚问题俄罗斯不容谈判,叙利亚问题双方针对政府军和反对派的意见分歧很大,欧洲问题没有共识。所以未来一段时间美俄关系恐怕仍将维持现状。
特朗普和普京正式在赫尔辛基会晤后,美俄关系在美国行政分支,也就是白宫层面会有进一步修复动作,但在国会、媒体和主流舆论场,不但不会改善,而且还会因为特朗普的处理手法出现倒退。
之所以会出现这类特朗普“多做多措”的局面,根本原因是美国目前国内的政治气氛,不允许理性地讨论俄罗斯。
虽然,普京和特朗普两人在赫尔辛基的几小时热络、高效,但俄罗斯对美国毕竟是严格意义上的战略竞争对手。
两人都互相展现出共同治理部分全球和地区问题的意愿,但其实也在感知究竟就是谁更需要谁?
客观上说,相对于普京,特朗普更有得出具体外交成果的强烈意愿。他更有这个需求。
特朗普与普京7月16号在赫尔辛基举行峰会,双方只携带翻译,进行了近两个小时的一对一会谈。紧接着,特朗普希望借一场记者会,彰显峰会成果,但却事与愿违。
历史上,美国总统与他国领导人只携带翻译进行会谈,往往是个人与双边关系的积极体现。
但对于完全缺乏互信的美国与俄罗斯,这样的会晤却适得其反,特朗普反而“倒贴”了一部分自己的支持。
由于特朗普拒绝当面谴责俄罗斯干预美国大选,反对者抨击特朗普叛国,自由派媒体称特朗普向俄罗斯投降,就连福克斯新闻等保守派媒体也批评特朗普软弱,总统本人、甚至整个白宫陷入了一场公关危机。
反对俄罗斯、反对普京,是美国国内政治认知中的一个“公约数”。
反对特朗普的媒体和政敌可以高姿态、堂而皇之地攻击特朗普,而不太会被戴上“政治抹黑”的帽子。也就是说,他们可以在俄罗斯问题上,“安全地”批特朗普的所有与俄修好言行。
特朗普极力否认他和普京见面有任何不妥,或他在会晤中有任何“叛国”行为。同时,还力促普京访问华盛顿。
国防部长马蒂斯在峰会后,第一时间和白宫幕僚长约翰•凯利,以及国安顾问博尔顿进行了密切沟通。马蒂斯7月27日说,特朗普与普京会晤后,美国的对俄政策没有改变。
马蒂斯证实了有关他考虑与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进行谈判的报道,这表明在建立美俄正常关系的意愿上,这位军人国防部长选择同特朗普保持一致。
白宫内部没有出现内部“反水”现象,但国会那边,对特朗普与普京的双边会晤心存疑虑,并在峰会后,立即要求国务卿蓬佩奥出席听证会向国会进行说明。
普京非常清楚美国国内在政治游戏。他也不停策应这特朗普,甚至帮他做球:邀请他访问莫斯科后。特朗普欣然接受。
为了更频繁交往,拿出具体成果,双方都力争再次会晤。
从总统外交权限来说,特朗普有权邀请普京到美国。但普京或许要考虑以什么级别访问,工作访问、正式访问还是国事访问,还是海湖庄园会那样的特别拜会?
现在看来,如果普京实现访美,规格也不会太高,至少不会获邀到国会演讲。国会众院议长瑞安、资深参议员麦凯恩在内的国会议员,都表示不会邀请普京到访国会。
在白宫,普京是受欢迎的人。
但出了白宫,普京恐怕要面对排山倒海的反对声。(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美俄元首将会晤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美俄元首将会晤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