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日本要恢复大佐军衔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日本要恢复大佐军衔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二战时的集团军群,兵团是军区概念吗,大佐的军衔类似大校还是准将?
军区一般在和平时期采用,方便某一区域的部队等一切作战和非作战单位的统一管理,偏向于行政管理。而集团军群和兵团都是战时的作战部队的编制,并没有绝对的地域限制。

集团军群是二战德军野战部队最大的部队编制了,一般用于某一战线或者广大区域的战略作战任务,与此同级别的有如苏军的方面军,我国的野战军等。而兵团出现于国共内战时期,一般由几个军或者师组成,约十几万到二十几万人,执行战役战术行动,级别等同于二战德国的集团军编制。
而大佐军衔一般是二战中的日本军队的军衔,相当于上校军衔,应该比准将要低。二战后,日本自卫队军衔称谓与旧日军有所不同,将官分为将一,将二,将补,分别相当于上,中,少将;佐官称一佐(上校),二佐(中校),三佐(少校)。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历史记载以来,爆发的最大规模的战争,以德意日组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国,加上匈牙利、保加利亚、斯洛伐克等仆从国为一方,以美英苏中等主要的反法西斯盟国为另一阵营,双方展开了浴血奋战,最终,以同盟国胜利轴心国和仆从国的失败而告终。
集团军群,是二战时期,规模最为庞大的战斗单位,最起码是以两个以上的集团军所组成,兵力有数十万,甚至高达上百万,隶属于统帅部或战区,具有较高的战略地位,往往在起决定性作用的地区投入作战。
作为能独立地遂行数个战役方向或一个战略性战役方向作战的最重要也是最庞大的作战部队,集团军群是陆军最强大的作战单位,苏德战场上德国集团军群最少都有30余个师组成,作战人员40万起步,一直到100余万兵力不等。
德集团军群的主体作战力量由步兵、装甲(掷弹)兵、通讯兵、摩托化步兵、缁重部队、航空兵等组成,满足指挥、作战、通讯、后勤保障支援等作战需求。由于集团军群是军队战时最高的作战单位,因此德军集团军群最高指挥官大都由陆军元帅担任,战争初期投入苏德前线的南方集团军群、中央集团军群、北方集团军群这三大集团军群,都是二战德军最为著名的集团军群,在“巴巴罗萨计划”实施以后,一路攻城拔寨,摧枯拉朽,深入苏联腹地数百上千公里,都取得了非凡的战绩。
二战时期,交战双方并未设置兵团这一作战单位,兵团实际上是中国军队特有的作战单位,抗战时国军设置有兵团,却在解放战争时大行其道,交战双方都各有兵团的建制,大规模的战役往往就是双方数个兵团之间的较量。
所以兵力相当惊人,著名的淮海战役,国共分别投了80万和60万兵力,最终,60万战胜了80万,因此被斯大林誉为“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一般兵团下辖有3个军左右,事实上兵团相当于抗战时期的集团军,但兵力不等,一般都是以10万人为基数,8万人的兵团也不鲜见,超过10万人也正常。
譬如,淮海战役被歼齐装满员的黄维兵团就由第10、第14、第18、第85军,加上第4快速纵队组成,兵力有12万人;第四野战军第13兵团是王牌部队,由第38、第47和第49军组成,兵力高达15万人,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岛,所以四野的兵历来都牛哄哄,因为解放了大半个中国。
大佐,是日本军衔,佐官等同于别国的校官,二战时期,日军军衔是由将佐尉三级九等组成,即大将、中将、少将;大佐、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因此,日军的大佐相当于别国军队的上校。
大校是苏军和中国军队特有的军衔,设置此军衔目的说穿了就是为了卡少将,毕竟少将军衔在国内属于正军级军官,只有资深的大校正师级干部,才有资格晋升少将军衔,少将不工作了属于离休干部,大校不工作了属于退休干部,关于退休和离休是中国国情,不便评论心知肚明就可以了。
至于准将是西方军队在上校之上少将之下设置的一个职位,有类似中苏军队设置大校的考量,军队内毕竟将军不能太多,所以弄了个准将的军衔,也是为了卡少将,所以和中苏军队一样,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军官,干到大校升到准将,就原地踏步走了,不可能擢升少将了,干到退休干不动了,也就大校和准将。
在二战时“集团军群”属于野战部队的一级规模编制,交战双方中,英美和德国都组建了这一级建制,基本也是作战部队最大的编制,下辖的单位为若干“集团军”。
美国名将布莱德雷和英军元帅蒙哥马利都担任过“集团军群”的司令官 ,我们熟悉的巴顿将军只担任过集团军司令职务,差一个格。德国名将隆美尔元帅就是负责防守诺曼底地区的“B集团群”司令官。
(美国集团军群司令 布莱德雷)
苏联红军在集团军之上的编制为“方面军”,其实与集团军群是一个概念 ,不过由于苏军的“军”和“集团军”两级编制缺额严重 ,导致他们的方面军兵力一般少于德军的“集团军群”,但方面军组建数量较多 ,而东线德军仅设立了“南方、中央和北方”三个集团军群,所以战场总兵力苏军还是大大超过德军。
二战各方没有设立“兵团”这一建制,倒是解放战争期间国共双方都组建了兵团,兵团下辖“军”,其实跟二战时的“集团军”同等概念,称呼不同而已。再朝上的建制,解放军称为“某某野战军”,国民党军队称为“某某剿总”,也类同于二战时期“集团军群”或“方面军”的建制。
(苏军方面军司令科涅夫)
比如淮海战役,就是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对战国民党“徐州剿总”所属部队,叶飞、宋时轮等名将后来都是解放军兵团司令,而国民党部队则是耳熟能详的什么黄百韬、邱清泉、李弥等兵团司令。
上述野战部队的建制单位,直属于上级的“军令”部门,比如总参谋部、各集团军群司令部或方面军司令部等,只担负作战任务。
而“军区”是兼有“军政和军令”两种职能的军事名词,通俗点说,就是既指挥辖区内的野战部队、又指挥区内地方部队和守备部队,同时还行使人事任免、新兵训练、后勤保障等所有军政事务,一般存在于和平时期 ,战时当“军令”和“军政”必须分开时,军区称谓要么取消,要么就成为野战部队的后方机关。
(德国集团军群司令隆美尔)
苏联在卫国战争爆发前也将部队划给各军区,战争爆发后组建野战兵团,军区就取消了。解放战争举个例子,彭总率西北野战军执行作战任务,贺老总的晋绥军区就负责给西北野战军提供粮草、新兵、弹药等等工作。
军区由于机构繁杂,很不适合遂行军队的战时指挥,所以我们现在改为“战区” ,就是将“军令”和“军政”两个职能分开。如果有答友不好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那就以二战时日军的体制为例说明;日军的参谋本部就是陆军最高“军令”单位,只管作战,老大是参谋总长;而陆军省就是陆军最高“军政”单位,处理陆军除作战以外的所有事务,老大是陆相。
(亮剑里的日军大佐联队长)
日军自创的“佐官”就是校官的意思,他们称呼高级军官也为“将校”,搞个“佐”纯属多此一举。佐官三级分别为少佐、中佐和大佐,当然就相当于“上校”的军衔,在作战部队中一般担任联队长、师团参谋长等职务。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日本要恢复大佐军衔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日本要恢复大佐军衔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