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日高官低头一言不发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日高官低头一言不发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曹操却给其高官,背后隐藏怎样的政治博弈?
在演义中,徐庶被程昱设计骗到了北方,当他说明了“不会为曹操说一句话,出一个计谋”,罗贯中先生把徐庶演化成了一个忠臣孝子,以至于现在还有观点认为徐庶是蜀国的臣子。但如果我们抛开演义来看,真实的徐庶似乎并不是如此完美,至少“不出一言”这件事他就没有做到。

徐庶是自愿到曹营去的
时间转回公元208年,《三国志》记载当时曹操正准备南下解决南方割据势力,在长坂坡追逐战中,徐庶母亲被曹军所俘获,而身为孝子的徐庶为了不让母亲为难,也为了能在身边照顾年迈的母亲,只能告别刘备去了北方曹操那里了。
所以徐庶是自愿去北方而不是被诡计骗去的,自然徐庶也没有做过大官。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就曾说过“曹魏是因为有太多谋士吗?为什么不重要徐庶和石韬呢?”我不能肯定给敌方推荐人才这种错误会发生在诸葛亮身上,但从侧面也可以看出徐庶确实没有受到曹魏的重用。
徐庶的官职和“不发一言”的不合理性
徐庶在曹操手下其实十分低调,我甚至都没找到他在曹丕继位前的任何活动,或许这就是罗贯中先生关于徐庶“不发一言”的灵感由来。
徐庶做官是在曹丕继位三年之后,才被升为右中郎将和御史中丞的,右中郎将是九卿之一光禄勋的属官,光禄勋是掌管宫廷禁卫的重要角色,右中郎将不过是属官,也就是一个守宫长官而已。御史中丞则是御史大夫的属官,执掌的就是朝臣上朝礼仪之类的,这是个需要说话的职位,御史在秦以来就是靠舌头吃饭的,他们最大权力之一“风闻言事”就是可以用道听途说的事来弹劾大臣,对与错是皇帝和大臣的事,但说不说就是御史的事。
徐庶的官职就要求了他一定要说话,而且非说不可,徐庶在封官之后几年就去世了,或许他一直在朝堂上说话,一直说到去世吧!我觉得徐庶不是个闷男,反而是个话匣子呢。
罗贯中的所谓“政治博弈”
若从《三国演义》来说,我认为曹操用徐庶有三点:一是为了吸引刘备方面的大臣,给他们以后来投靠自己立一个好的榜样。二就是给天下再次看看自己任人为才的铁打政策,因为徐庶也和曹操一样,是寒族出身的。第三就是顺势打击一下士族阶级。
徐庶无愧忠臣孝子
虽然我质疑徐庶“不发一言”的真实性,但却不否定徐庶确实无愧“忠臣孝子”这个名号,在刘备处举荐了诸葛亮,在曹丕处也算是尽了自己的职责。长坂坡如此危急关头,为了母亲的安危敢只身入龙潭,闯虎穴,单这份孝心和胆量就足够我们肯定的了。
原创文章,欢迎转发评论!!!
三国演义虽然是一部小说,但是对人物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惟妙惟肖,就像是历史场景的再现!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就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典故;说的是曹操使用阴谋诡计,骗取徐庶来许都看望母亲,其母见儿子徐庶不能一心一意辅助刘备,恢复汉室,气愤难当,以至于自缢身亡 ;徐庶因为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具备忠孝节义品质,因为孝道,只好辞别刘备,赶往许都,中了曹操奸计。这个内面有个问题,徐庶明明知道曹操是个奸臣,为什么还留在许都?因为徐庶是儒士,讲究忠义,从一而终,如果他再投奔它处,朝三暮四,就是不忠不义之小人,受天下人耻笑,会被人看作三姓家奴吕布!曹操是传统文化的叛逆者,重利轻义,做人没有道德底线,他留住徐庶,还给徐庶高官厚禄,不管对他有没有帮助,曹操一如既往地厚待徐庶;曹操这个做法,有他政治上的考虑:第一,广纳人才;第二,儒士只要不过分,不要像孔融那样整天制肘他篡权夺位,曹操还是可以容忍儒士的!第三,曹操是告诉天下读书人,读书不要那么死心眼--看重名节,读书就是为了博取功名富贵,高官厚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日高官低头一言不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日高官低头一言不发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